描写钱塘江的诗句
怒涛卷霜雪,壮观天下无
从杭州闸口至入海口,是狭义的“钱塘江”,闻堰至闸口一段则被称为“之江”。这两段江面因特殊的地理位置,拥有壮观无比的钱塘江潮,形成独特的潮文化。钱江潮被誉为“天下**潮”,自然是**的“诗料”。
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浪淘沙》:“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。须臾却入海门去,卷起沙堆似雪堆。”
宋代诗人陈师道的《十七日观潮》:“漫漫平沙走白虹,瑶台失手玉杯空。晴天摇动清江底,晚日浮沉急浪中。”柳永全景式描写杭州的《望海潮》,“分配”给钱塘江三句:“云树绕堤沙。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”但要找钱江潮“**广告词”,很多人会想到苏东坡的那句 “壮观天下无”。
熙宁五年(1072年)八月,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监考贡举。宋制,贡举的放榜日例在中秋日,这一年却迟了两天,要到八月十七日才放榜,考生们焦急忐忑的心情可以想见。苏轼为此写了一首《催试官考较戏作》,意为催促考官抓紧阅卷。诗中有对钱江潮的描摹:“鲲鹏水击三千里,组练长驱十万夫。红旗青盖互明灭,黑沙白浪相吞屠。”第二年的中秋节,苏轼又写下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,其中第五首尤称神品:
江神河伯两醯鸡,海若东来气吐霓。
安得夫差水犀手,三千强弩射潮低。
宋代潘阆的《酒泉子》,是蜚声中外的诗歌名作:
长忆观潮,满郭人争江上望。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。弄潮儿向涛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。别来几向梦中看,梦觉尚心寒。
清代郑板桥的《弄潮曲》,对弄潮的过程描写得较为详细,可以参读。唐人写钱江潮的作品很多,因为钱江潮是当时杭州最著名的景点。相比之下,西湖是后起之秀,到唐代中叶才草莱渐开。白居易是西湖的发现者、建设者和宣传者,对她情有独钟,写下“未能抛得杭州去,一半勾留是此湖”这样深情款款的句子。但他晚年退居洛阳时所写的名篇《忆江南》,却把西湖给“抛”了。“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”,分别写了灵隐寺、钱江潮。
天下佳山水,高名寄水流
钱塘江从闻堰到建德梅城一段又称富春江,逆流而上分别是富阳区和桐庐县。
这一段的出名,首先要感谢南朝梁文学家吴均,其《与朱元思书》成为史上最广为人知的私人信件之一。“自富阳至桐庐,一百许里,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,等于给富春江颁了一块金牌。
唐代诗人吴融发出“天下有水亦有山,富春山水非人寰”(《富春》)的感叹,元代诗人李桓则说“天下佳山水,古今推富春”(《富春舟中》),都可视为吴均评语的注脚。其实在吴均之前,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游屐已到过富春江,并写下《富春渚》《初往新安至桐庐口》《七里濑》等诗,故有人主张富春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。
富阳是大文豪郁达夫的故乡。郁达夫对故乡的风光,是引以为豪的,他写过一首《自述诗》:
家在严陵滩下住,秦时风物晋山川。
碧桃三月花如锦,来往春江有钓船。
大才子纪晓岚曾游富春江,对这里的山水风光赞叹不已,写下《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四首》,其一曰:
沿江无数好山迎,才出杭州眼便明。
两岸蒙蒙空翠合,琉璃镜里一帆行。
大诗人袁枚的《桐江作三首》其一云:
桐江春水绿如油,两岸青山送客舟。
明秀渐多奇险少,分明山色近杭州。
袁枚诗中的“桐江”,又称桐庐江,是富春江在桐庐境内一段的别称。
孟浩然有一首《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》,被蘅塘退士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,家喻户晓:
山暝听猿愁,沧江急夜流。
风鸣两岸叶,月照一孤舟。
建德非吾土,维扬忆旧游。
还将两行泪,遥寄海西头。
他在另一首题为《经七里滩》的诗中说“观奇恨来晚”,高度评价桐庐江景色。至于当地人写桐江,自然充满自豪,如清末名臣、桐庐籍诗人袁昶在《大徐篆榜诗》中写道:“桐江山色天下无,山围明镜如画图。”
大诗人往往是**的“广告商”。白居易为杭州提供了“最忆是杭州”,范仲淹则为桐庐提供了“潇洒桐庐”。这个金牌广告源于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所作的《萧洒桐庐郡十绝》(“萧洒”同“潇洒”),一共十首五言绝句,每首都以“萧洒桐庐郡”开头,这种别出心裁的结构,颇似今日商家常用的广告轰炸策略,也确实产生很好的效果。
桐庐历史名人,要推汉代的严光为首。严光是古代隐士的典范,严子陵钓台被视为隐逸文化的圣地。历代歌颂严光高风亮节的诗歌多不胜数,其中不乏名篇佳句,如李白“昭昭严子陵,垂钓沧波间”(《古风》),方干“先生不入云台像,赢得桐江万古名”(《题严子陵祠》),等等;而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杭州人、清代著名戏曲家洪升写的《钓台》四首中的一首:
逃却高名远俗尘,披裘泽畔独垂纶。
千秋一个刘文叔,记得微时有故人。
据有关机构统计,桐庐是全国县级城市中留下古诗词最多的一个。桐庐非常重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,近年来打“唐诗西路”品牌,颇具成效。
三百六十滩,洞澈随深浅
富春江的上游新安江,也是很早就引起诗人的关注。与富春江“奇山”与“异水”并重略有不同,新安江让诗人把目光更加聚焦于“水”。
新安江的水,首先是清澈。南北朝时期发现“四声”奥秘的浙江诗人沈约,写过一首《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》:
眷言访舟客,兹川信可珍。
洞澈随深浅,皎镜无冬春。
千仞写乔树,百丈见游鳞。
沧浪有时浊,清济涸无津。
岂若乘斯去,俯映石磷磷。
纷吾隔嚣滓,宁假濯衣巾?
愿以潺湲水,沾君缨上尘。
孟浩然的《宿建德江》:
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
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新安江水的第二个特点,是滩多、落差大。且看清代天才诗人黄景仁(字仲则)写的《新安滩》:
一滩复一滩,一滩高十丈。
三百六十滩,新安在天上。
这首别致的短诗,像是一道数学题。计算结果:新安城在三千六百丈高的地方,那应该是天上了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,极写新安江滩多而险。
正因为有这么大的落差,才有上世纪5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电站的壮举。这一壮举催生了杭州又一个闻名天下的景点——千岛湖。新景点的建设中,传统诗词并未缺席,几十年来出现了一批吟咏千岛湖的佳作。其中名气**的,当属郭沫若题千岛湖的五律,前四句云:“西子三千个,群山已失高。峰峦成岛屿,平地卷波涛。”千岛湖蓄水量相当于三千多个西湖,故以“西子三千个”为喻,新奇而贴切。三四两句,也非常形象生动。大家手笔,故自不凡。
钱塘江有两个源头,新安江是北源,被认为是正源。其南源及各支流,也都有诗词的积淀,限于篇幅,不一一介绍。历代钱塘江诗词数量繁多,精彩纷呈,在此仅尝其一勺以略知水味。在打造钱塘江诗词之路和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,我们期待在诗词文献的整理研究和诗词元素的推广应用等方面,能涌现出更多更新的成果。
描写钱塘江的诗句
怒涛卷霜雪,壮观天下无
从杭州闸口至入海口,是狭义的“钱塘江”,闻堰至闸口一段则被称为“之江”。这两段江面因特殊的地理位置,拥有壮观无比的钱塘江潮,形成独特的潮文化。钱江潮被誉为“天下**潮”,自然是**的“诗料”。
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浪淘沙》:“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。须臾却入海门去,卷起沙堆似雪堆。”
宋代诗人陈师道的《十七日观潮》:“漫漫平沙走白虹,瑶台失手玉杯空。晴天摇动清江底,晚日浮沉急浪中。”柳永全景式描写杭州的《望海潮》,“分配”给钱塘江三句:“云树绕堤沙。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”但要找钱江潮“**广告词”,很多人会想到苏东坡的那句 “壮观天下无”。
熙宁五年(1072年)八月,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监考贡举。宋制,贡举的放榜日例在中秋日,这一年却迟了两天,要到八月十七日才放榜,考生们焦急忐忑的心情可以想见。苏轼为此写了一首《催试官考较戏作》,意为催促考官抓紧阅卷。诗中有对钱江潮的描摹:“鲲鹏水击三千里,组练长驱十万夫。红旗青盖互明灭,黑沙白浪相吞屠。”第二年的中秋节,苏轼又写下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,其中第五首尤称神品:
江神河伯两醯鸡,海若东来气吐霓。
安得夫差水犀手,三千强弩射潮低。
宋代潘阆的《酒泉子》,是蜚声中外的诗歌名作:
长忆观潮,满郭人争江上望。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。弄潮儿向涛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。别来几向梦中看,梦觉尚心寒。
清代郑板桥的《弄潮曲》,对弄潮的过程描写得较为详细,可以参读。唐人写钱江潮的作品很多,因为钱江潮是当时杭州最著名的景点。相比之下,西湖是后起之秀,到唐代中叶才草莱渐开。白居易是西湖的发现者、建设者和宣传者,对她情有独钟,写下“未能抛得杭州去,一半勾留是此湖”这样深情款款的句子。但他晚年退居洛阳时所写的名篇《忆江南》,却把西湖给“抛”了。“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”,分别写了灵隐寺、钱江潮。
天下佳山水,高名寄水流
钱塘江从闻堰到建德梅城一段又称富春江,逆流而上分别是富阳区和桐庐县。
这一段的出名,首先要感谢南朝梁文学家吴均,其《与朱元思书》成为史上最广为人知的私人信件之一。“自富阳至桐庐,一百许里,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,等于给富春江颁了一块金牌。
唐代诗人吴融发出“天下有水亦有山,富春山水非人寰”(《富春》)的感叹,元代诗人李桓则说“天下佳山水,古今推富春”(《富春舟中》),都可视为吴均评语的注脚。其实在吴均之前,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游屐已到过富春江,并写下《富春渚》《初往新安至桐庐口》《七里濑》等诗,故有人主张富春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。
富阳是大文豪郁达夫的故乡。郁达夫对故乡的风光,是引以为豪的,他写过一首《自述诗》:
家在严陵滩下住,秦时风物晋山川。
碧桃三月花如锦,来往春江有钓船。
大才子纪晓岚曾游富春江,对这里的山水风光赞叹不已,写下《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四首》,其一曰:
沿江无数好山迎,才出杭州眼便明。
两岸蒙蒙空翠合,琉璃镜里一帆行。
大诗人袁枚的《桐江作三首》其一云:
桐江春水绿如油,两岸青山送客舟。
明秀渐多奇险少,分明山色近杭州。
袁枚诗中的“桐江”,又称桐庐江,是富春江在桐庐境内一段的别称。
孟浩然有一首《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》,被蘅塘退士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,家喻户晓:
山暝听猿愁,沧江急夜流。
风鸣两岸叶,月照一孤舟。
建德非吾土,维扬忆旧游。
还将两行泪,遥寄海西头。
他在另一首题为《经七里滩》的诗中说“观奇恨来晚”,高度评价桐庐江景色。至于当地人写桐江,自然充满自豪,如清末名臣、桐庐籍诗人袁昶在《大徐篆榜诗》中写道:“桐江山色天下无,山围明镜如画图。”
大诗人往往是**的“广告商”。白居易为杭州提供了“最忆是杭州”,范仲淹则为桐庐提供了“潇洒桐庐”。这个金牌广告源于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所作的《萧洒桐庐郡十绝》(“萧洒”同“潇洒”),一共十首五言绝句,每首都以“萧洒桐庐郡”开头,这种别出心裁的结构,颇似今日商家常用的广告轰炸策略,也确实产生很好的效果。
桐庐历史名人,要推汉代的严光为首。严光是古代隐士的典范,严子陵钓台被视为隐逸文化的圣地。历代歌颂严光高风亮节的诗歌多不胜数,其中不乏名篇佳句,如李白“昭昭严子陵,垂钓沧波间”(《古风》),方干“先生不入云台像,赢得桐江万古名”(《题严子陵祠》),等等;而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杭州人、清代著名戏曲家洪升写的《钓台》四首中的一首:
逃却高名远俗尘,披裘泽畔独垂纶。
千秋一个刘文叔,记得微时有故人。
据有关机构统计,桐庐是全国县级城市中留下古诗词最多的一个。桐庐非常重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,近年来打“唐诗西路”品牌,颇具成效。
三百六十滩,洞澈随深浅
富春江的上游新安江,也是很早就引起诗人的关注。与富春江“奇山”与“异水”并重略有不同,新安江让诗人把目光更加聚焦于“水”。
新安江的水,首先是清澈。南北朝时期发现“四声”奥秘的浙江诗人沈约,写过一首《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》:
眷言访舟客,兹川信可珍。
洞澈随深浅,皎镜无冬春。
千仞写乔树,百丈见游鳞。
沧浪有时浊,清济涸无津。
岂若乘斯去,俯映石磷磷。
纷吾隔嚣滓,宁假濯衣巾?
愿以潺湲水,沾君缨上尘。
孟浩然的《宿建德江》:
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
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新安江水的第二个特点,是滩多、落差大。且看清代天才诗人黄景仁(字仲则)写的《新安滩》:
一滩复一滩,一滩高十丈。
三百六十滩,新安在天上。
这首别致的短诗,像是一道数学题。计算结果:新安城在三千六百丈高的地方,那应该是天上了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,极写新安江滩多而险。
正因为有这么大的落差,才有上世纪5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电站的壮举。这一壮举催生了杭州又一个闻名天下的景点——千岛湖。新景点的建设中,传统诗词并未缺席,几十年来出现了一批吟咏千岛湖的佳作。其中名气**的,当属郭沫若题千岛湖的五律,前四句云:“西子三千个,群山已失高。峰峦成岛屿,平地卷波涛。”千岛湖蓄水量相当于三千多个西湖,故以“西子三千个”为喻,新奇而贴切。三四两句,也非常形象生动。大家手笔,故自不凡。
钱塘江有两个源头,新安江是北源,被认为是正源。其南源及各支流,也都有诗词的积淀,限于篇幅,不一一介绍。历代钱塘江诗词数量繁多,精彩纷呈,在此仅尝其一勺以略知水味。在打造钱塘江诗词之路和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,我们期待在诗词文献的整理研究和诗词元素的推广应用等方面,能涌现出更多更新的成果。